Detail 950 X 950Px

什麼是ESG?

2025年9月19日 2 分鐘閱讀

ESG是環境(Environmental)、社會(Social)和管治(Governance)的縮寫,代表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,需承擔對環境保護、社會福祉和內部治理的責任。ESG在2004年於《Who Cares Wins》的報告中被首次使用[1],鼓勵不同持份者將 ESG納入投資決策的標準,以促進更穩定和可預測的市場發展,為更好的投資市場和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。直到現在,ESG已成為投資者和消費者選擇品牌的標準之一,使其成為公司必須關注的要素。 

環境(Environmental):
關注企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,包括氣候變化、碳排放、能源使用、廢物管理、水資源保護等。企業需採取措施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,並積極推動綠色技術和可持續資源的使用。 

不同行業亦致力於實現「碳中和」、「淨零排放」等目標,例如國際航空運輸協會(IATA)制定了詳細的「淨零路線圖」,涵蓋技術研發、能源基礎設施、政策支援等關鍵領域,並提供具體行動框架,以希望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[2] 。香港的中華電力計劃在 2040 年前逐步淘汰燃煤電廠,以減少營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污染,期望有序轉型以邁向淨零未來,確保能維持穩定和可靠的能源供應[3]。

社會(Social):
涉及企業與員工、客戶、供應商及社區的關係。這包括勞工權益、人權保障、多樣性與包容性、數據隱私保護以及社區參與等。企業需確保其經營活動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,並尊重所有持份者的權益。例如,國泰航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,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「共創明『Teen』計劃」,透過提供輔導和資源,推動青年發展。此外,亦與非牟利機構合作,捐贈剩餘食物,2023年捐出超過210噸食物,體現企業社會責任[4]。  

管治(Governance):
強調透明與問責,涉及董事會結構、股東權益和反貪污。為提升香港上市發行人的企業管治水平,香港交易所發佈的《企業管治守則》亦就董事會獨立性和性別多元化、反貪污及舉報政策等範疇訂立詳細規定[5] 。 

ESG已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核心框架。隨著大眾對ESG的關注,投資者不再只著重企業的財務表現,更會考慮其環境、社會和管治三方面表現,以更全面的分析企業的長期風險與價值。企業若能將ESG融入其業務,不僅能提升競爭力與品牌形象,更能為社會與環境帶來深遠的正向影響。 

參考:

[1] World Bank. (2004). Who cares wins. https://documents1.worldbank.org/curated/en/280911488968799581/pdf/113237-WP-WhoCaresWins-2004.pdf 

[2]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. (n.d.). Fly Net Zero - Decarbonizing aviation. Retrieved October 4, 2023, from https://www.iata.org/en/programs/sustainability/flynetzero/ 

[3] CLP Group. (2023). CLP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3. https://www.clpgroup.com/content/dam/clp-group/channels/sustainability/document/sustainability-report/2023/CLP_Sustainability_Report_2023_tc.pdf.coredownload.pdf 

[4] Cathay Pacific. (2023). Annual report. https://www.cathaypacific.com/content/dam/cx/about-us/investor-relations/interim-annual-reports/en/2023_cx_annual_report_en.pdf 

[5] 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. (2021, December 10). [Regulatory announcement]. https://www.hkex.com.hk/News/Regulatory-Announcements/2021/211210news?sc_lang=zh-HK